草船借箭故事梗概100字
濡须之战概括50字?
濡须之战概括50字?
建安十三年(公元208年)赤壁之战曹操大败后,经过几年休整,一代枭雄斗志不减,他一面向关中、陇右地区扩张势力,一面开始在淮河以南同孙吴势力展开争夺。曹操深知巩固淮南这条战略防线的重要性,如果合肥、庐江、巢湖一线失守,那么曹魏势力就要退到淮河以北。这样魏吴双方都把目光聚焦到东关濡须口,长达43年的魏吴濡须之战由此拉开了序幕。
第一次濡须之战。建安十四年(公元209年)三月,曹操决定伐吴,他率大军到达谯县(亳州),开始制造战船,训练水军。秋七月时,曹操大军乘战船从涡河进入淮河,出肥水,大军抵到合肥,准备筹足粮草后,越巢湖直达濡须口,然而曹操沿途所见遍地赤野,百姓困苦不堪,数十万大军到达合肥后连粮草都难筹集。曹操对将士说:多年征战士卒疲惫不堪,遇上瘟疫,将士抛尸荒野,天下怨声载道,百姓流离失所,我实在是于心不安。于是他下令设置扬州郡县长吏,在芍坡一带屯田兴农,以图长远。这一年的十二月,曹操率军返回谯县,伐吴之战只得暂缓,劳师10个月,一仗未打便无功而返。
第二次濡须之战。建安十八年(公元213年)正月,曹操平定关中后,解除了后顾之忧,便决定对孙权用兵。号称40万大军在曹操率领下,从合肥直抵居巢,到达濡须水口。初次交战,曹军失利,于是坚守水寨不出。一天,孙权借着晨雾,乘轻舟去曹营前观察,舟行至五六里接近曹营。孙权命军士擂鼓奏乐,曹操见吴军整肃威武,感叹说:“生子当如孙仲谋,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!”随后下令弓弩齐发,不让吴船靠近。不一会,孙权的轻舟因一侧中箭太多,船身倾斜,孙权令调转船头,使另一面受箭,船慢慢平衡过来,这才安全返航。这便是著名的“草船借箭”历史原型。
曹操在熟悉了濡须水口地理环境后,用重兵围攻孙权的江西大营,俘获了东吴都督公孙阳。但东吴军队善于水战,虽营破帅俘,但坚固的濡须坞依然掌握在吴军手中,曹军战船无法顺河入江。此时春雨渐多,孙权给曹操写信说:“春水方生,公宜速去,”又附上一张字条,上书:“足下不死,孤不得安”。曹操拿着信对手下诸将说:“孙权不欺孤也”,便主动撤军,于四月回到邺城。
第三次濡须之战。建安十八年的濡须之战结束后,曹操担心沿江郡县被孙权侵占,下令这些郡县百姓全部北迁,百姓听说后惊慌失措,十余万户百姓扶老携幼投奔东吴而去,庐江、九江、蕲春、广陵一带一片空虚。合肥以南唯有皖城重镇尚在魏国手中。建安十九年(214年)五月,东吴吕蒙忧心忡忡地对孙权说:“曹操派庐江太守朱光屯军在皖城(潜山县),大开稻田,皖城土地肥沃,稻米一旦丰收,归附曹操的民众必定增多,那些投奔我们的百姓肯定要返回故里。我们应该早日拔掉这颗钉子。”于是孙权率兵亲征,俘获了魏国太守朱光,任命吕蒙为庐江太守。
为了夺回失地,巩固合肥防线,这一年七月,曹操决定率兵亲征,再战濡须口。兵到途中,他的重要谋士尚书令荀攸突然病死,大军到达合肥后,又传来关中陇右吃紧的紧急军情。曹操权衡再三,决定放弃南征,移师西进陇右,临行前,曹操估计孙权必定会趁机攻打合肥,他留下7000守兵,命大将张辽、李典、乐进团结对敌。果不出曹操所料,建安二十年(公元215年)孙权趁曹操无暇东顾之机,率10万大军围攻合肥,但合肥防备森严,吴军久攻不下,便只好撤退。就在吴军撤军路上,张辽率兵埋伏在合肥逍遥津突袭孙权,毫无防备的孙权惊慌失措,在大将凌统拼死保护下,孙权骑马冲过津桥落荒而逃,差点丢了性命。这就是著名的“张辽威震逍遥津”。孙权收拾残兵回到濡须,准备整顿兵马,再战合肥。第三次濡须之战其实也没打起来便中途夭折。
第四次濡须之战。建安二十一年(公元216年)十月,曹操暮年壮志,雄心不减,第四次,也是他最后一次组织大军征讨孙权,以解合肥之围。这年冬天,曹操率号称40万大军南下,声称“临江饮马”,大军抵达居巢,随后开始猛攻濡须水口,孙权命令甘宁乘魏军立足未稳,夜晚劫营,甘宁带领百余士兵,当晚二更杀入曹营,斩敌几十人,造成魏军恐慌。孙权高兴地夸赞:“孟德有张辽,孤有兴霸(甘宁字兴霸)”。但之后吴军连吃败仗。第二年春,孙权命令都尉徐祥去居巢拜访曹操,请求归降。曹操见濡须坞难以攻下,派使者回复孙权,接受归降,同意和好,并决定重新结为姻亲。曹操留下夏侯敦,曹仁屯兵居巢。
第五次濡须之战。建安二十五年(公元220年)正月,曹操在洛阳病世,太子曹丕继位做了丞相和魏王,这一年的冬天,曹丕正式废汉称帝,改年号为黄初,第二年刘备也在成都称帝。东吴孙权非但没有称帝还主动派使者请求做魏国的藩属国。魏黄初二年十一月,曹丕接受请求,册封孙权为吴王,授予印玺、绶带、册封文书、金虎符、左竹使符等物,任命孙权为大将军,使持节身份监督交州,兼任荆州牧,同时赏赐大量物品。然而孙权附魏是迫于魏国的强大,内心却很不情愿。魏国要派使臣去东吴与孙权结盟立誓,并要孙权儿子去魏国做人质。孙权百般推辞不受。曹丕大怒,决定派兵从濡须口伐吴,开始了后曹操时代濡须大战。
黄初三年(公元222年)秋九月,曹丕令三路大军攻吴,东有曹休、张辽、臧霸出兵洞浦口(和县临江地区),中有曹仁领兵攻打濡须坞,西有曹真、张郃围攻南郡(江陵)。孙权派吕范督五路大军迎战,以水军抵挡曹休进攻,以朱桓任濡须督抗击曹仁,以诸葛瑾、潘璋救援南郡。由于魏军兵多将广,来势凶猛,孙权心中并没有取胜的把握,便又采取缓兵之计,写信给魏文帝曹丕请求恕罪。曹丕回信说,你如果让太子孙登早上到魏国做人质,晚上我就下令撤军,孙权无法接受,不得已决定开战。
黄初四年三月。曹仁率步骑兵数万人进入濡须,曹丕想先抢占濡须坞附近的要地中洲,为了声东击西,故意佯攻羡溪(濡须东30里),朱桓中计,分兵赶赴羡溪救援,等部队出发后才发现曹仁大军已围住濡须。当时朱桓守军只有5000人,诸将惧怕,朱桓说:“凡两军对阵,胜负在将领的能力,不在于士兵多寡,魏兵十分胆怯,又千里迢迢赶来,人困马乏,我和诸位将军据守高大城墙,濒临大江,倚靠山陵,以逸待劳,以主制客,就是曹丕亲征尚不足忧,何况曹仁之辈呢!”曹仁遣其子曹泰攻打濡须坞,派将军常雕率兵5000,乘油船袭击濡须中洲,自己领兵一万作为曹泰后援。朱桓派出大将严圭利用水战优势,击败了常雕,斩杀溺死魏军一千多人。朱桓率军夜袭曹泰,火烧其营寨,斩敌数千,曹仁遭受惨败。两军相持一个多月,曹仁见濡须坞固若金汤,无法攻下,只好退兵。
第六次濡须之战。魏明帝曹叡无子,抚养了曹芳、曹询。魏景初三年(公元239年)明帝死,曹芳登基称帝,是为齐王。
孙权于吴黄龙元年(公元229年)将都城从武昌迁回到建业(南京),第二年派兵在东关修筑东兴堤,阻挡时常泛滥的湖水,后来吴军从这里准备出兵淮南,反而被湖内魏国零星小股部队打败,于是东吴决定废弃东兴堤。吴神凤元年(公元252年)十一月,东吴太傅诸葛恪在东关地区征集人力,重新修复了东兴堤,左右依山各筑一城,留下数千士卒把守。
魏嘉平四年(公元252年)十二月,齐王曹芳再次兴兵三路伐吴,派征南大将军王昶进攻南郡(江陵),镇南将军毋俭进攻鄂城(武昌),镇东将军胡遵率军7万攻打濡须。诸葛恪从建业率4万援军日夜兼程救援濡须口。胡遵到达濡须后,马上投入战斗,命令部队架设浮桥渡过湖面,列阵于东兴堤上,分兵攻打濡须东西二城。但城堡建在陡峭处,易守难攻,魏兵几次进攻都被击溃。这时东吴的先头部队3000人马在丁奉率领下仅两天就赶到了濡须。这时天降大雪,魏军众将正在营内饮酒,毫无戒备。丁奉命令将士脱去厚重的铠甲,丢弃长枪大戟,只带头盔、短刀和盾牌,轻装突袭魏军前部营垒,魏军一触即溃,诸葛恪的后续大部队也陆续赶到。吴兵登上东兴堤,擂鼓呐喊,奋勇向前,魏军惊恐溃逃,争渡浮桥,人多桥断,落水和自相践踏而死者达数万人,连前部将军韩综,乐安太守桓嘉都在混乱中溺水而亡。魏军烧毁营寨败退,吴军缴获大批军需物资。第六次也是最后一次大规模的魏吴濡须之战,以东吴彻底完胜而收宫。
曹魏三代帝王前后6次攻打濡须水口,实际发生大战4次,前后延续43年之久。但魏军始终未能突破东吴的濡须坞防线,这道屏障有力地保障了江东的平安,免遭战火洗劫。
草船借箭简练的语言概括?
起因:周瑜嫉妒诸葛亮。周瑜故意陷害诸葛亮,三天造10万支箭,诸葛亮下军令状。
准备:一天第二天诸葛亮没有什么动作,第三天四更时,把鲁迅请入船那,去取箭。
经过:诸葛亮吩咐把20条船用绳连接起走来,向北岸开去。江上大雾满天,诸葛亮等人只顾饮酒作乐,曹操发现江上有动静,以为敌人来袭。叫弓箭手射箭。
结果:船靠岸边时,取下十万多支箭,周瑜佩服。